我的教研故事
我的教研故事
青铜峡市平罗县城关六小 余秀琴 13909528360
从事教师工作二十年了,很多事情已经不是记得很清楚了,但是有一件事情至今一想起来就隐隐作痛,让我终身难忘。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十二月上旬,按照惯例每年这个时候学区都要对管辖的几所乡村小学进行教学大检查。检查内容之一就是听课研讨。当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紧张,很是担心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就向心急火燎的向老教师请教。学校的老教师很多,他们都淡淡的说:“没事!很简单。每年都这样。就是几所小学的校长坐在教室里,你给他们上一堂课而已,你一个正规学校毕业的师范生难道不会上课吗?”听了他们简短而平淡的话语,我的内心有些飘飘然,心想:我一个堂堂正正的师范生会被那些“老民办”吓住吗?怕啥?于是就静静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的早晨我起的格外早,再一次熟悉了教案,觉得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在了心间,然后又谨慎细心的检查了小黑板的每个词语和句子,检查了几遍后还是不放心,又让同一办公室的老师又仔细校正了一遍,检查完后大家都说“没问题,你可以去上课了。”于是就我信心满满的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研讨课。
课堂上我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神采飞扬“的讲着,时间过得很快,四十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下课铃声响了,我的课程也结束了,听课的校长也陆续走出了教室。那天上午自我感觉不错,我一直沉浸在喜悦中。
下午召开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校长们依次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当点评到我的课堂教学时,有的校长说:“一节课我都没听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有的校长说:“你是在给你讲课而不是给学生讲课。”当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站起来大声反驳道:“我是给教室里孩子讲课。”那位校长接着说:在给孩子讲课,那我怎么听不懂呀?我都听不懂,三年级的孩子能听懂吗?看来课前你根本就没认真钻研教材,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讲,凭着自己的兴趣在讲,整节课你都是自我陶醉而全然不顾学生课堂表现。”这时又有一位校长“落井下石”说道:“一节课下来,我估计学生恐怕是连生字都不会认呀!而且你讲课思路特别混乱,听的我迷迷糊糊。”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很长时间,至于说的是什么,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有羞愧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但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学区主任生气的说:“给你两个月的整改时间,明年春季开学我组织全学区的老师来听你的语文课。”
那天我是怎么离开会议室的至今我都想不起来。回到办公室我嚎啕大哭,心里那个委屈,那个不服气呀!心里暗想:是不是那些校长对我有偏见,或者看我不顺眼,故意让我当众难堪、出丑吧!那一晚我没有合眼,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一星期后,学校也召开了一次教研组会议。在这次可以说是闲聊式的教研会上,校长我的小学老师非常严肃的对我说:“小余,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开会吗?第一:你是我的学生,我要对你负责;第二我是你的领导,我要求你对我的学生负责,你一定要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大余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说:“小余老师,那天你上课我也听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教学方法生搬硬套,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老吴老师慢慢吞吞的说:“小余,你还年轻,要多多参加听课、赛课活动,这样你才会成长,才会进步”。这时学校教学能力最强的黄老师说话了:“小余老师你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只要你虚心,好学,一定会进步的。”听了大家的肺腑之言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一眨眼春季开学了,果然学区主任带着全学区的语文老师来听课了。整堂课教学过程特别流畅,我的感觉好极了。听课的老师也给了极高的评价。学区区长也说“小余老师,看来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呀!今天这堂课就上的很成功,如果你一直这样上课,将来肯定能评上教坛新秀。”听了主任的夸奖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心想:功夫总算不负有心人。
其实在这两个多月里,我每天都是胆战心惊,生怕别人再一次来听我的课。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证明我不是最差的。
就这样周一到周五只要每天一有空课,我都会提起板凳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语文课,数学课,我一节课都不敢落下。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研究,大胆请教。就这样我慢慢的感受到了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逐步体会到了大家都说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和适合对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晚上我也不敢懈怠,每天把课备完,都会拿起教本和教学用书仔细研读,细细的揣摩、体会教学用书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有些比较难记、难懂的知识点,我都会一一写在教材上或牢牢记在脑海里,生怕课堂上如果有学生问我,我答不上来。
正当我彷徨郁闷时,有位老教师向我推荐了一本《特技教师教案》,那时为了购买一本《特级教师教案》我会亲自跑到银川。记得当时买了一本白皮的特级教师教案,我如获珍宝,给它包了牛皮纸书皮。闲暇时间我会翻开这本书逐行品读,尽管有的教学设计内容我不是很熟悉,但是里面的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我还是可以借用的。朋友向借书时,我都会嘱咐几句:“用完要及时还我,别给我弄丢了,我还要用呢”。
这本书陪伴我走了很多年,直到现在这本书还静静的躺在我家的书柜里,因为它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一路走来有坎坷,也有收获,但是二十年前的那件事我一直不远回忆,因为它就像一根又嫩又软的细刺已经深深的扎在我的心底,让我疼痛,促我进步。